學生為學習的主角,
了解學生,為學習前的必備。
了解學生,班級才能夠取得較佳的出發點 。
了解學生,學生較能發揮學習上的成效,發展自我。
了解學生的13個方法
來源網址:
http://class.heart.net.tw/
(一)觀察法:
參考上述了解學生的基本向度,並以卡片將學生的偶發事件記載下來(重描述而不加以評斷),等累積數次資料後,參考其他資料再綜合判斷。
(二)晤談法:
參考學生個別談話的技巧,與學生約談,主要步驟如下:
1. 接納學生情緒;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其觀點或述說他的故事。
2. 運用專注、傾聽、引導、澄清、同理心等輔導技巧,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使學生產生信任。
3. 協助學生情緒抒解,澄清問題,確定問題所在。
4. 與學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分析利弊,選擇可行方法。
5. 鼓勵學生嘗試實行。
6. 共同檢討實行成效,決定進一步解決方法。
7. 對於有成效的方法予以鼓勵增強,失敗的地區予以情緒支持並檢討改變。
(三)問卷法:
運用輔導室推薦具有輔導功能的問卷亦可收集到許多學生的資料。
(四)自傳:
自傳是個人生活的記錄,撰寫時通常會促使個人探索自我,而且不僅要了解表面文字的敘述,更要了解隱藏於背後的態度。由自傳可以了解學生下列資料:
1.個人成長史:含個人健康史,求學過程,主要興趣,專長,個人優點,缺點,未來生涯發展,交友情形,人生觀….等。
2.家庭狀況:含當事人與父母,兄弟姐妹及重要親友的相處情形,家庭社經狀況,家庭對當事人的影響如父母的管教態度….等。
3.目前生活狀況:如課業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係…等。
(五)測驗法:
藉由標準化的各種測驗於輔導老師協助下了解學生人格、性向、興趣、心理健康之傾向。
(六)社會計量法:
每位同學發給兩張白紙,一張寫下五位他最喜歡親近的同學;另一張寫下他最不喜歡的同學加以統計分析可了解班上同學的人際狀況。
(七)多看他一眼:
每天早上到校、每節上課前、下午放學前,仔細端詳看過每個學生,從其眼神、臉上表情,可知學生的情形;需特別關心的學生,亦可藉此觀察其言行。
(八)給老師的悄悄話:
透過週記、家庭聯絡簿、便條及信箱,建立師生溝通管道,傳達學生內心的話。做此活動之先決條件,老師須讓學生信任,並答應為學生保守秘密。
(九)設感謝專攔或信箱:
教室裏專設一感謝欄或感謝信箱,讓學生表達對他人的謝意,教師藉此了解每位學生的生活及言行服務。此專欄有兩種做法(1)開放式:不限制誰寫,只要有互助合作事件發生,學生就可以寫。(2)半開放式:老師可規定,全班在一週內每人至少寫出一件感謝的事,達到揚善於公堂及教育學生心存感謝的教育意義。
(十)快樂心聲:
每位學生專設一本記事本,或以週記代替,就一天或一週內自己的快樂事記錄內容表達自己的心聲。反之,亦可設「不快樂時間」或「煩惱時間」,讓學生寫出心中的困擾及煩惱事。
(十一)個別談話時間:
此個別談話是指學生主動找老師。老師將某些時段開放給學生,如早自習、午休空檔,純以解決學生煩惱事,或解答課業問題為主。對談話內容老師切實保密,師生也有此默契,久而久之,學生敢將心事告訴老師,老師亦是最好的輔導者。
(十二)每天說一句話:
此法可用於內向害羞的同學,透過逐步養成原理,引導學生每天由短句開始,報告出來或講給老師聽,漸漸增加語句長度。當學生有所進度時,都應給予鼓勵及肯定。
(十三)調查學生的喜好及優缺點:
將學生的興趣、嗜好、最喜歡、最討厭的朋友及事物等都瞭若指掌後,要輔導學生就容易多了。此調查表可用「接句完成測驗」或老師自己設計,都可有具體成效。
0 意見:
張貼留言